銅礦與應許之地
尋找蘊藏在美國採礦歷史裡的自行車公路賽精神。
07 April 2025
WordsGeorge Tyson
PhotographyMark Mahaney
Archive PhotographyKen Wallace
採礦業讓地貌景觀留下了許多種不同形式的疤痕。從開礦本身那難以抹滅的痕跡,到伴隨採礦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新公路和新城鎮,這些礦坑、露天礦場和產業社區都訴說著一個混合了野心與消耗的歷史傳奇故事。但是在美國的西南邊陲,美、墨國界的不遠處,在這個地區的舊時銅礦業繁榮回憶之外卻留存著對另一種截然不同活動的模糊印象。
比斯比(Bisbee)小鎮曾在一段短暫的時間裡拋開了它礦業小鎮的舊身份,成功扮演起舉辦美國其中一場最盛大 – 幾乎已被世人所遺忘 – 自行車公路賽的城鎮,當時吸引了多位知名車手與其所屬車隊紛紛從美國各地遠道而來參加這場包含三個賽站的三日公路賽:環比斯比賽(La Vuelta de Bisbee)。
十九世紀末,人們在這個地區發現了蘊含有豐富銅礦的礦床,最有名的是驢子山(Mule Mountains)附近的「銅皇后礦場」(Copper Queen Mine)。開採銅礦的熱潮接踵而來,吸引了上萬名礦工和他們的家庭來到這一塊採礦致富的應許之地。這個新城鎮的人口數快速飆破 9,000 人以上;到了 1902 年,比斯比更被合併升級成比斯比市。隨著越來越多的礦工移入,於是迅速發展出越來越多的郊區城鎮,包括沃倫(Warren)、羅威爾(Lowell)、聖荷西(San Jose)在內都是
但繁榮過後總是經常伴隨而至的是衰敗,而對比斯比來說,50 年代的人口衰減和逐漸下滑的礦產需求則注定了小鎮的衰頹之路。然而,小鎮的故事遠不僅只於此。美國整體經濟景氣不穩定的社會氛圍導致許多人轉而搬到大城市以外的地方居住,也歸功於當地的宜人氣候和電影場景般的迷人景色,比斯比變成了接納另一波移民的避風港:60 年代反文化運動的藝術家與嬉皮士。
跟 60 年代晚期追隨反文化運動的信徒們很像,早期的公路自行車運動和這項運動的愛好者們都是主流之外的存在。休閒娛樂活動的概念在當年才剛萌芽,而這也吸引了志同道合的非社會主流人士遷入至這個地區定居。亞利桑那大學招募來自全美各地有志於自行車運動的學生,協助打造出自行車比賽及訓練的新風氣而成為培育人才的搖籃。
這個地區出現第一場比賽是在 1968 年那時候,當時騎士們紛紛從鳳凰城和圖森市前來挑戰萊蒙山(Mt. Lemmon)的上坡段 – 聖卡塔利娜山的至高點。因為不習慣一大群單車騎士湧現在公路上,當地執法人員很快就停止了這場活動,還要求騎士們必需乖乖排成一列縱隊爬坡。警員們離開之後,比賽很快就又繼續重新開始。
活動的參賽者和觀賽群眾逐年變多,比賽最後發展出足以吸引更遠地方的車手們專程前來參賽的健康體質和盛況。在 1975 年,比斯比附近的礦場一座接一座地關門倒閉,嬉皮運動的遺族跟來到他們鎮上參加比賽的車手們建立起某種連結。有些當地人家甚至邀請職業車手和他們的車隊住到自己家裡,通常一住就是好幾年。
之後,在 1976 年的 4 月,前身是銅礦小鎮的這個地方因創辦了環比斯比賽(La Vuelta de Bisbee)而挖掘到文化財的金礦。剛開始是一場全程 160 公里、從圖桑市騎到比斯比市的點對點公路賽,這場賽事後來成功演進成美國其中一場規模最盛大的公路車巡迴賽。年僅 16 歲的 Greg LeMond 贏得第二屆比賽的冠軍,打敗了美國自行車運動界的多位頂尖好手 – 包括被看好有望在奧運奪牌的 Bob Cook 和 Kent Bostick。環比斯比賽的名聲傳揚開來,全美各地的騎士們春天時紛紛前往當地朝聖參賽,這場比賽的規模開始越辦越大。它在許多位不同比賽總監的帶領下,幾乎連年不斷地一直持續辦到 2010 年為止。
今日,這個地區自行車比賽的心臟是圖桑經典賽(Tucson Bicycle Classic) - 維持著比賽和地方上受歡迎的騎士民宿計畫之間的歷史連結。與它的採礦業過往如出一轍,當地的公路車運動“淘金熱黃金年代”也已衰退;職業車手們的目光(目前)都鎖定在其他地方的巡迴賽上。
但是美國正在準備舉辦 2028 年的夏季奧運,世界級的自行車比賽和比賽所將帶來的一切看來勢必都會回歸,至少美國西岸會。巡迴賽賽站能為這個銅礦與應許之地帶來第三波的大量移民嗎?
騎士們穿著我們最新的公路騎行服在亞利桑那州進行測試與試驗,包括我們的新 Brevet Element 系列在內。鮮亮新設計包含全新的附口袋連身車褲,以及輕盈、便攜的防風外層衫。符合現代美學的合身度搭配上低調內斂的款型風格與貼心的功能性。